看電影的感想本來就很主觀,我也難得碰到這樣很強烈的情緒,很想要反駁那些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也不是想要爭辯什麼,主觀的好惡本來就無法定義,但針對某些人所說的劇情盲點或是他們所認為的不合理之處,身為死忠蝙蝠俠影迷,我大概可以提出一些見解。
某些人覺得,《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比不上《黑暗騎士》,首先,是小丑把所有人的胃口養壞了,一夕之間看完《黑暗騎士: 黎明昇起》的觀眾好像變成罪犯專家,批評班恩空有企圖卻又拖泥帶水,不直接把蝙蝠俠弄死、直接把高譚市炸掉就乾淨省事了,還要留時間給蝙蝠俠重新修煉來復仇。
很多人也直接批判班恩的外型太醜,不像小丑那樣恐怖。班恩所玩的人民法庭和批鬥大會也很沒有必要,某些專業的影評家還說這是諾蘭在劇本上的一大敗筆,他們認為諾蘭想把歷史的現實醜陋面納入電影中,想要影射很多政治事件,像是文化大革命、911事件、茉莉花革命、佔領華爾街等等,卻又處理的很粗糙,到最後都不了了之。這場班恩所挑起的「革命」,或者說是「假革命」,完全比不上小丑所精心設計的各種社會實驗,像是醫院放炸彈、渡輪炸彈等等。小丑把黑道白道都玩得雞飛狗跳,也成功的把白色騎士哈維丹特弄成人不人、鬼不鬼的雙面人,這些都讓所有人都一致叫好,認為這是電影史上塑造最成功經典的反派之一。
《黑暗騎士》成功讓專業影評人也叫好的原因是劇本太厲害了,把二元對立表現得很極致,正義與邪惡、黑道與白道、雙面人的兩面銅板等等,這些元素通通像是小丑手中的撲克牌,他可以像是傀儡師一樣把所有人都用一條隱形的線操控住。
那些不喜歡《黎明昇起》的人覺得不好看的理由是,他們不能理解「影武者聯盟」到底又跑出來幹嘛? 到底為什麼處心積慮只為了毀掉一個城市? 這些人反倒又評論諾蘭這次太不「寫實」了,這次的反派竟然「又」出現了一個「幼稚」的邪惡組織。
要評論這一偏見,還是得回到偉大的小丑。小丑的犯罪理由是FOR FUN,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突發奇想很想玩各種實驗戳破現代社會的各種假象。小丑什麼都不要,也什麼都不怕,他是如此令人捉摸不定,反觀班恩就有一個很直接的目的: 摧毀高譚市。故事後面也揭示了他要這麼做的理由: 第一,他是影武者聯盟、第二、他有一段愛情。於是,班恩就這麼可憐地被部分觀眾嘲笑、質疑他的犯罪理念太天真、空有一身蠻力、長這麼醜還愛上別人… 部分觀眾認為,這可是諾蘭的電影耶、這可是《黑暗騎士》的續集耶,怎麼劇情越走越無力呢? 就算《黎明昇起》的結局還是好的,可是光是講到反派就多了好多所謂的「敗筆」。
他們早就忘記了,《黎明昇起》不只是《黑暗騎士》的續集而已,它也是《開戰時刻》的續集! 就連《黑暗騎士》也是《開戰時刻》的續集。這三部電影必須納為一個整體的作品看,否則就不能看清楚諾蘭到底想在這部完結篇電影裡傳遞出什麼樣的價值和訊息。就好像一部貝多芬交響樂,總有起承轉合吧,在最高潮的階段之後也是需要一段終曲來結束的吧!
談論到影武者聯盟的宗旨,《開戰時刻》當中就說明了,這個聯盟是要見證西方文明的腐敗和墮落,羅馬帝國的滅亡就是他們引起的,這一次,高譚市就是下一個羅馬帝國,需要被摧毀。當時看我也覺得,這個理由好牽強喔,但我也只是把這部分當成是漫畫改編的設定,不多做細想。看了《黎明昇起》之後,我認為我看懂了,我大概了解影武者聯盟的使命何在。這還是要歸功於小丑,因為《黑暗騎士》當中小丑所做所為也是驗證了高譚市的墮落、也算是執行了影武者聯盟的工作。
如果羅馬帝國真的是影武者聯盟摧毀的話,那麼羅馬帝國毀滅之後,歐洲經過一段中世紀的「黑暗期」,之後進入了文藝復興,西方世界開始步向另一個高峰,直到現在。因為羅馬帝國末期的腐敗和墮落,讓影武者聯盟摧毀了這個帝國,之後經過了一段長期的亂世和蠻族割據,西方世界又「重生」了。否則,歐洲的民族國家不可能出現、不可能有文藝復興、不可能有多國競爭的大航海時代、不可能會有美利堅合眾國! 總之,羅馬帝國如果沒有滅亡,繼續苟延殘喘或者帝國中興,世界就不可能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如今,影武者聯盟又要「替天行道」,把高譚市給摧毀,那麼毀掉高譚市又代表什麼呢? 高譚市代表著現在的資本主義型態+民主自由社會,更直接地說是,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和民主社會。美國人一直以羅馬帝國的傳人自居,美國的國會議院等古老建築物是用羅馬式的建築(有錯請指正)、美國的很多大學名校重要建築物都刻有拉丁文句當作校訓、美國的職業運動球場叫stadium,這個字的本源來自於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賽跑比賽長度單位、羅馬競技場叫Colosseum,也可以用來當作現代球場的名字,是奧克蘭運動家隊主場的名稱、美國的民主議會制度也是從羅馬時期傳承下來的,更不用說現在美國的參議員等同於古羅馬的元老院會員,一屆一屆地連任,他們的小孩都進入貴族學校當作接班人,所以美國會出現很多政治家族或者貴族家族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名義上都是平民,卻享有各種帝王般的尊貴待遇。當歐洲社會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他們經過很痛苦的重建過程和反省,現在歐洲國家的民主制度和社會型態和美國式的社會型態已經大不相同了。
所以美國這個現存的「帝國」,當然就是影武者聯盟要執行摧毀的目標。因為必須先摧毀,才能從廢墟當中一磚一瓦的重建,人類文明才能更進步。蝙蝠俠當然不能同意這種觀點,社會雖然腐敗,但是人性還是相信正義、還是可以變成善良的,《黎明昇起》一直在傳遞出這樣的訊息,只要有希望就一定可以重生、可以再起。諾蘭不但沒有在劇情上欲振乏力,反而很成功地在完結篇中傳遞出很強烈的蝙蝠俠宗旨,試問,這樣的情節哪裡不好了。
再來很多人提到,《黎明昇起》當中的打鬥場面流於形式,人們最期待的看到蝙蝠俠和班恩的對決,結果竟然就是在街頭鬥毆了事,而且打鬥場面也「不好看」,只是你一拳我一拳揮來揮去。諾蘭最被人詬病的不會處理武打戲,又被狠狠地檢視了一番。在《黑暗騎士》當中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就算蝙蝠俠把小丑打趴、弄斷全身骨頭筋脈,他肯定會爽得唉唉叫;小丑根本也不會對蝙蝠俠做出什麼傷害,他就會像下象棋一樣,看看他的對手蝙蝠俠下一步會怎麼因應,這就是小丑。
班恩的外型魁梧,所以蝙蝠俠勢必會在肉體上受到班恩狠狠地折磨。至於諾蘭為什麼不用更好看的動作武打戲來呈現呢? 我覺得這是諾蘭的安排,採用了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粗糙的拳腳動作,以用來象徵蝙蝠俠所受到的痛苦和折磨。
《黎明昇起》當中有好多別有用心的呈現都是一種隱喻和象徵,比方說罪犯法庭只有兩種判決,流放或是死刑,觀眾後來一看,「流放」也是死路一條,因為是「如履薄冰」。這也可以呼應了《黑暗騎士》最後蝙蝠俠和高登局長的決定,換來了高譚市八年的和平日子,根本就是死路一條,如履薄冰。
有人說,這一集的蝙蝠俠電影最不寫實。我倒認為完結篇太寫實了! 寫實之處在於每個角色所做的決定都可以很「自私」,都只顧自己,但是後果卻很可怕。蝙蝠俠很自私,很自以為是,自以為承擔哈維丹特的罪名不公布真相就算是打敗了小丑;他也自暴自棄,讓管家阿福傷心難過。阿福也很自私,竟然就一走了之了。
高登局長最是自私,《黑暗騎士》當中用了好多爛警察,結果加速了哈維丹特的沉淪,他也自私到在《黎明昇起》把自己的老婆小孩送走,又擬了一份明知道會引起天下大亂的「自白書」。布雷克警探也很自私,他特立獨行,一心想看自己的偶像蝙蝠俠復出。貓女的自私表露的最明顯,也最有深度,她的很多自私行為其實都是迫不得已的。我認為討論角色、批評角色、或者要譴責角色都可以,這些都是文本分析批判的工夫,但是為什麼要譴責諾蘭、譴責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呢?
我認為這部《黎明昇起》明年要得十幾部奧斯卡獎都不為過,但是也不可能,因為保守的奧斯卡評審委員要考慮意識型態問題,如今又出了真實的社會喋血案,也應該不可能拿什麼大獎了。
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三部曲的呼應和結束都在《黎明昇起》當中很漂亮的呈現了。這裡面呈現了比真實人生還要真實、還要刻骨銘心的人生。
我印象當中最經典的一幕之一,就是當布雷克警官在機場逮到瑟琳娜,他問: 「蝙蝠俠還活著嗎」? 安海瑟薇說出: 「I am not sure.」,語音顫抖、眼淚也即將奪眶而出。簡單一句話,傳遞出多有層次的情感和故事! 我相信這一幕可能也感動了不少人,由此可見演員高超的演技和投入、以及導演編劇諾蘭兄弟多大的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