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得不解決一下劇情上或是邏輯上感覺怪怪的地方,這部電影會讓人有亟欲解謎的強迫偏執症。請先記住一些基本的規則:

一、limbo是「未經建構的夢境」。

二、主角說的話不可盡信。

三、柯布所領導的造夢團隊宗旨: 植入一個最簡單的想法。

四、在夢裡被殺死就會醒來,反過來說,醒來之後,夢裡的自己就不存在了,也就是會有一個自動機制讓夢裡的自己死亡。

五、Kick的概念相當於「破冰」,這樣才可以讓意識回到上一層。在夢裡殺死自己也等於破冰,但遇上強大的鎮靜劑醒不過來的情況下就破不了冰,會進入limbo。Kick之所以不適用這個道理是因為人類的中耳平衡系統不受鎮靜劑強弱所控制。

 

 

 

 

因為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柯布身上,要是當初在第三層夢境中趕快殺死投射人物Mol,小開費雪就不會被殺,也就不用製造更多問題另闢一個第四層夢境了。可是諾蘭有一些重要的影片題旨還需要說明,還有一些柯布和Mol的癥結還解不開,所以有必要再開一層夢境(而且這次無可避免的,諾蘭電影的主角起初設了一堆規則到了最後都要被打破),這一次就是由柯布自己造夢,用了當初他和Mol被困在limbo時候的記憶所建造出來的夢境。

基於上述的電影遊戲規則所要解釋的一些問題是: 一、小開費雪在第三層夢境裡,到底有沒有死。他如果死了,遊戲就失敗了,因為inception的計畫還沒有實施完畢,所以必須想辦法讓他在第三層夢境裡甦醒,以便完成植入inception的計畫。可是柯布看到小開費雪倒地就說: “It’s over. His mind’s already trapped down there.” 按照電影的邏輯來講,柯布說錯了,要是費雪死的話,他只會在第二層夢裡醒來,就會發現一切都會不對勁(看到亞瑟在電梯裡把所有人綁在一起…)。最合理的解釋是,費雪還沒有死,但是意識進入模糊不清的昏迷狀態。但是馬上用電擊器把他電醒不就好了? 柯布直接想放棄覺得任務失敗了,他一見到Mol就無法認真冷靜下來思考。愛莉艾妮想得比較周到,她認為還是要把費雪的意識帶進第四層夢裡,藉以用kick的方式讓意識可以直接回到第三層,加上伊姆斯用電擊器的電擊將他喚醒(其實要這麼大費周章,是因為諾蘭還有話沒有講完! )。

可是有一個問題我沒有辦法幫諾蘭自圓其說,小開費雪何以和柯布與愛莉艾妮一起進入第四層夢境? 鏡頭當中沒有交代「夢境分享器」有和費雪直接連接,而是柯布與愛莉艾妮兩個人拿了行李箱連接之後就進入柯布所造的第四層夢境了。那麼怎麼保證費雪可以進入柯布的世界裡面? 我想了老半天,也許夢境分享器只對意識清楚的人適用吧? 在昏迷的情況下意識可能自然而然會進入下一層混沌的狀態,這又不等同於limbo,這也是柯布所講的「費雪的意識已經被困在下一層」。偏偏中文譯者將這句話翻成「他被困在潛意識底層」,這句話也不能說翻譯不對,但是怎麼想都覺得怪怪的,在劇情的重要關鍵時刻還是直接翻譯主角說的每一句話就好,一切都讓角色講的話自行承擔後果。

總之,第四層夢境最重要的意義是讓柯布自己面對自己的心魔Mol,讓他自己想明白自己的偏執強迫症,達成自我療癒的目的。小開費雪就很順便的,藉由「墜落」讓意識可以成功回到第三層。

 

 

 

二、齋藤怎麼進入limbo? 柯布又怎麼可以在limbo找到齋藤? 要說明的是齋藤在每一層夢裡都會死(他等於死了三次),必然會進入limbo的,可是柯布又在第三層夢境裡說了一句: “Saito will never make it, will he?” 中文譯者又將之翻成「他會來不及逃走,對吧?」更加啟人疑竇! 按照規則,齋藤就算在第三層夢境裡死去,他也只會讓意識回到第二層而已。但是齋藤之所以會進入limbo,是因為他在第一層夢境就已經死去,但意識又無法「破冰」回到現實世界,才會進入limbo。柯布也是因為要在第一層夢境裡死去,才有可能進入limbo找到齋藤。就我的理解,limbo應該是「共同空間」,裡面只有「無窮無盡的潛意識和曾經去過那裏的人留下的東西」,這個定義是亞瑟透過柯布的經驗所得知的重要訊息。由於沒有人到過limbo之後成功回來過的,柯布是第一個(Mol雖然也一起成功回來現實但不久之後又自殺),所以柯布知道怎麼樣把齋藤帶回現實世界。這邊要理解澄清的疑慮是,柯布所造的第四層夢境為什麼不是limbo? 因為伊姆斯對費雪在第三層夢境裡使用了電擊器,在第四層夢境裡有了回應,所以這層是夢境,而不是limbo。只是柯布使用了當初他和Mol在limbo生活五十年的記憶所建構出來的。

以上兩點疑慮,中文翻譯稍微有邏輯誤導之嫌,但這不是要批評譯者翻得不好,其實譯者要在很有限的時間內把電影看完,在理解劇情的情況下翻譯成中文對白。偏偏諾蘭電影的特性是劇情已經很不太好懂了,主角所講的話又不可盡信。譯者已經很成功地把英文對白翻成中文,不可能像影迷一樣可以反覆觀看DVD推敲主角性格。語言的「不可確定性」在諾蘭電影當中就得到了最好的例證,每個人所說的話都是要打折扣的,很多意思用語言不可能完全表達完整,語言這個溝通媒介也不可能傳遞出所有訊息,而偏偏語言又是人類傳遞思想最重要的工具。

 

 

烏托邦的存在意義

        柯布和Mol一起在limbo裡生活了五十年,在這個世界裡打造了屬於他們的一座城市。剛開始他們覺得很過癮,覺得自己像是神,但總是有點怪怪的。所以烏托邦的存在意義為何呢? 人類一直以來都夢想著有一個理想的政治環境,一個大同世界的烏托邦,但它真的存在之後,人類真的會過得比較好嗎? 很多科幻電影和小說都一直在討論這個主題,我認為這也是《全面啟動》很重要的一個主題。就算烏托邦真的來了,總會還是有人覺得怪怪的,認為這不是烏托邦。(這不就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最基本差異嗎?) 不管是在哲學、宗教、政治上,人類一直對烏托邦懷抱著熱情和憧憬,但是因為人性,使得烏托邦「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世界當中。柯布已經在limbo當中和Mol生活了五十年了,也一起「白頭偕老」過了。這樣的人生不就已經滿足了嗎? 但因為柯布覺得這不是真的,他的唯一心願是回到現實世界看到自己的小孩,這個念頭和執著一直困擾了柯布「五十年」之久。成功回到現實之後,Mol的自殺和Mol所採取的激烈手段讓柯布一直無法和自己的小孩在一起,完成最基本的照顧家庭的責任。所以說,柯布活了好幾個人生,不管是哪一個人生都有遺憾、悔恨,這麼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創傷根本不是一般人所受得了的。「烏托邦」的理想,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精神寄託和希望,可惜人類的心靈和所謂的人性不可能進化到純然的「神性」。

 

 

諾蘭電影當中的「女性角色」

諾蘭的電影一貫都用精神極度壓抑或是有強烈偏執的性格來詮釋主題,從來沒有出現一個很「完整」的女性角色,幾乎所有女性角色都帶有「功能」取向,只是為了幫主角作一些什麼,沒有賦予過一個完整的生命給女性角色,於是諾蘭的這一特性就被不少批評家拿來檢視。

        《全面啟動》的愛莉艾妮算是一個相當的特例,她應該是繼蝙蝠俠系列的瑞秋之後,另外一個不以femme fatale形象示人的女性角色。諾蘭的電影風格繼承了很多希區考克的傳統,女性角色的觀點也算是一例。在希區考克下的驚悚/偵探片當中的女性大都是黑色電影類型中的蛇蠍美人,而諾蘭的第一部長片《Following》就有一個完全符合蛇蠍美人形象的金髮女子。之後的《記憶拼圖》、《頂尖對決》到《全面啟動》都正好有這樣的女性角色存在。諾蘭比較獨厚蝙蝠俠,所以給了瑞秋這個角色,但是《黑暗騎士》當中瑞秋卻又傷害了布魯斯韋恩,只是他在故事裡自己不知道而已。回到《全面啟動》的愛莉艾妮,這個角色始終帶有客觀性質和天使般的純潔形象,一開始也只是被柯布當成造夢者的功能取向而已(不得不佩服阿福…柯布老爸的獨特「選角」眼光)。當愛莉艾妮對於造夢空間的遊戲規則了解的越多,她開始提出一些很基本又極為重要的問題,這些小問題對於柯布、亞瑟這些專家老手來說被視為常識,對於觀眾來說卻是一大福音,我們終於知道這些遊戲規則背後可能藏了一些秘密或是不能明講的「規則中的規則」。愛莉艾妮的出身背景我們不知道,但她是一位很勇敢、勇於嘗試也能挑戰規則的正面角色。她多次闖入柯布獨享的夢境當中,像是一位治療師一樣從旁觀者的立場問了一些問題,逼得柯布自己去省視內心罪惡感的源頭,這也是柯布能在第四層夢裡面好好面對Mol完成他的心靈療癒的最重要因素。愛莉艾妮挑戰柯布導師般的權威,反過來又像是柯布的導師一樣給予關懷協助,甚至可能昇華到一種愛情的境界,柯布本人倒是一直不覺得,對觀眾來說就有一絲絲保留空間。愛莉艾妮像是瑞秋在《開戰時刻》一直給予布魯斯關懷、指責,瑞秋有她自己的精神和一種正義感,沒想到在《全面啟動》也能看到一個著墨不太多,也有一個屬於自己正義感的女性角色,也是一大驚喜。在柯布帶頭之下的造夢團隊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動機,也只有愛莉艾妮不為錢也不為利,沒有任何功利野心,只想追求自己的夢想,用很可貴的純真和信念幫助這個隨時可能因為柯布抓狂失控就分崩離析的團隊,最後總算能完成任務。

 

 

柯布—諾蘭喜愛的主角性格

李奧納多飾演的柯布早在諾蘭的《Following》就出現了,《Following》中的柯布也是一位賊,但他不是主角,也是像「謎」一般難解又近似於反派的一位重要角色。《全面啟動》的柯布就貫徹了諾蘭的男主角性格: 神經質、追求真相、受過重大創傷、急於擺脫罪惡感。這類型的男主角,追求到了真相,但是卻又不相信真相,觀眾透過其他角色的旁觀立場可以知道事實大概是這麼一回事,偏偏男主角有他自己相信的「真相」版本,於是就像西西弗斯每天推著石頭上山一樣重複無止境的循環。柯布的偏執倒沒有像《記憶拼圖》藍尼那麼嚴重,幸好柯布身邊還有像愛莉艾妮這樣純真的角色。柯布追求罪惡感的解脫,追求一種心靈上的救贖,這也像是布魯斯韋恩一樣,透過很多英雄式的刻劃和描寫,將一個英雄的武裝盔甲和面具層層卸去,到最後觀眾得以透徹主角的性格和弊病,到了影片後段我們甚至可以判斷主角說的哪些話不能全信,而且是在怎樣的精神狀態下講出這些話的。布魯斯韋恩藉著裝扮成罪犯所恐懼的英雄,每天打擊犯罪彌補自己的內心罪惡感;柯布每天每夜都要「做夢」,像是耽溺於對Mol的迷戀,其實也是想找出一套贖求救贖的方式。透過愛莉艾妮,柯布的創傷來源和罪惡感的根源都重新省視過,柯布也終於得以找到解脫機制,擺脫對夢中投射人物Mol的糾纏。柯布想回到現實世界回到家中照顧小孩的初衷並沒有錯,錯的是Mol選擇不相信現實世界,而柯布就是執著於他讓Mol有了一個寄生蟲般的inception,讓他不能享有真正幸福快樂的家庭,失去了妻子,也幾乎終生看不到小孩的成長、也不能陪伴他們成長。柯布的強迫症念頭和心願在結局好像都得到結果了,當然開放式結局也是諾蘭必備給觀眾作的功課。我倒覺得柯布還是存在於limbo當中沒有走出來,使得整部電影回到最初諾蘭的《Following》,主角可能活在某種精神幻想當中。雖然不像《記憶拼圖》那樣悲劇式的下場,不過柯布很有可能一直在重複這樣無止盡的循環當中。

 

 

 

公事公辦

 諾蘭電影的人物大多有一套專業嫻熟的本領,做事乾淨俐落不拖泥帶水,角色性格深沉內斂,幾乎沒有好萊塢式的浪漫刻劃。《全面啟動》看下來,就少了那麼一點人情味和浪漫味,一切都很快速、專業,公事公辦,不管是為錢為利為權力,好像只有著重於男主角的心態,其他角色的人生沒有交代,他們的性格也很難了解,一切都很英國式,內斂,專業,猜不透。要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面穿梭四層夢境、加上現實與limbo這麼多的宇宙空間,又有這麼多的存在主義、現實主義、烏托邦政治幻想的大寓言,很可惜地,好像必須犧牲一些迷人角色的內心世界。亞瑟只是趁機偷吻了一下愛莉艾妮,諾蘭好像也只有特准亞瑟有這樣難得放肆一下的小小描寫。

 

謠傳諾蘭可能會啟動《全面啟動》續集,如果真的是這樣,不知道是好是壞,一方面很不希望看到諾蘭走好萊塢的公式路線,但是又最期待諾蘭每次給予的驚奇和故事性,諾蘭從來不會給讓觀眾失望的作品,我覺得他才剛到他創作的巔峰期,因為《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在劇情、形式、諾蘭風格上都有超越《黑暗騎士》,所以還不知道他的巔峰之作會是哪一部作品。諾蘭確定的是,他想拍007電影,他也早就想拍霍華休斯的傳記電影,只是當時馬丁史柯西斯已經上映了同樣題材的《神鬼無間》而暫停。若是有看過馬丁史柯西斯的《神鬼無間》,霍華休斯的性格根本就是天生符合諾蘭喜愛的男主角特性! 李奧納多飾演《全面啟動》,也算得上一種傳承吧!

 

 

 

 

arrow
arrow

    duncan2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