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蝙蝠俠電影的前四集的幕後訪談,導演提姆波頓和喬舒馬克以及劇組演員們、DC漫畫的製作團隊們對每一集的電影作了回顧和評論,感覺上這四集蝙蝠俠電影也是大眾傳播和娛樂商業電影發展的一部份。觀看電影的評價無分好壞,從現在的眼光看起來當然會覺得有些落伍、俗套,但當時每部電影都相當賣座,也很有話題性。當時的MARVEL則是尚未推出電影,但是DC做了很多的實驗和市場的測試,所以2000年的《X戰警》推出,到了2002年《蜘蛛人》正式開啟美漫超級英雄電影的時代。如今電影所強調的注重英雄主角的心理掙扎、自我認同的追尋、反派人物的寫實、特效技巧的演進等等,還有推出系列作的計畫,都是《蜘蛛人》帶起的新風格。當時的蝙蝠俠電影,可以說是一集拍完再想下一集,一切以大眾市場取向為考量,所強調的也是注重將漫畫人物改編成真人電影,尚未將角色抽離出漫畫而發展出電影這個媒介的獨特風格。
以下來探討每一集蝙蝠俠電影的特色,
提姆波頓的獨特黑暗風格,帶有神經質、神秘的氣質,正好很適合蝙蝠俠躍上大螢幕。1989年所推出的電影版本,符合1939年Bob Kane創造出蝙蝠俠這個漫畫人物的原著精神,傑克尼克遜獨特的個人風格,三分邪氣、三分詼諧的特質正好適合飾演小丑這個人物。
到了1992年推出的續集《Batman Returns》,帶入貓女、企鵝這兩個經典角色,風格也更加黑暗、恐怖,雖然電影很成功,但是觀眾部分評價以及華納公司都表示這一集的風格太黑暗了,不太適合闔家觀賞(闔家觀賞的特質就是後兩集蝙蝠俠電影所強調的重點,如今看來這個政策是項失策),於是提姆波頓不再擔任新的電影導演,轉而擔任製片。
這一集的蝙蝠俠電影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導演強調「雙重性」這個概念,蝙蝠俠、貓女、企鵝這三個角色各自帶有悲劇色彩,一方面想過正常人的生活、想為社會所接納,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自己的黑暗面,也就是動物性格的那一面。所以片中角色的對手戲都相當精采。這也是蝙蝠俠電影第一次強調英雄和反派人物都是「怪胎」,都不能被社會大眾所接納的異類。這集的黑暗寫實風格,對應到漫畫時期,大概就是八零年代Frank Miller的《The Dark Knight Returns》。這部漫畫就是象徵美漫進入黑暗寫實風格的代表佳作。
1995年的《Batman Forever》找來了喬舒馬克擔任導演,從這一集開始,電影受到華納片商和市場口味的重大影響,蝙蝠俠電影不再那麼黑暗,開始帶入一點歡樂,搞笑成分又更高了。不過提姆波頓還是擔任製片,這一集一方面對於反派角色卡通化,另一方面還是很強調蝙蝠俠的心理創傷的黑暗宿命描寫。女主角由妮可基嫚飾演的心理醫生、反派人物是金凱瑞的The Riddler,還有湯米李瓊斯的雙面人。老實說,這一集算是兼具娛樂通俗和蝙蝠俠的黑暗風格,於是在票房上大放異彩,破了不少當時的影史紀錄。對應到漫畫時期大概就是四零年代到五零年代的風格,蝙蝠俠不再那麼黑暗,也不再那麼孤獨,也有更多角色開始加入Bat Family當中。
1997年的《Batman & Robin》,在現在的IMDB評分當中只有3.6,大約等於爛片的程度了。從導演及劇組的事後訪談當中可以得知,因為前一集電影的賣座,於是想趁勝追擊再推出一部。在這樣的市場取向之下,演員、劇本都在很匆促的情況下完成,當時也讓方基墨和喬舒馬克之間有了心結。新的蝙蝠俠於是找了《急診室的春天》當紅小生喬治克隆尼擔任,但因為克隆尼還在拍攝影集,所以喬治克隆尼在週三、週四、週五拍影集,其他天數拍攝電影,相當於連續工作好幾個月!
同時玩具商、片商也一起擔任(可以說是干預)片中的人物造型、道具製作等等,以便在電影推出的同時,玩具及相關產品可以同步推出。這些市場行銷的技巧現在看來都很正常了,可是在當時他們還是先驅。片廠每天拍攝的同時也有很多人進來想朝聖,想看看電影是怎麼製作的、蝙蝠俠、羅賓這些人物是怎麼拍攝的。於是拍電影也像是馬戲團表演一樣。這部電影的風格就是,嗑藥嗑過頭了,表演都是卡通化而且玩具化。對應到漫畫時期,大概可以反映六零年代蝙蝠俠漫畫的歡樂風格,當時也因為電視影集的推出,因而使蝙蝠俠成為通俗化、卡通化。於是電影雖然也有在北美票房破億,卻是四集電影當中最差的一部。
總言而之,這四集蝙蝠俠電影其實可以跟美漫文化作連結,美漫的人物一旦創造出來,就屬於漫畫公司的資產了,基本上這個人物就會永垂不朽,只要有市場、有買氣,就可以一直延續下去。但是每個世代的風格都不一樣,年輕的漫畫迷也是會長大的,所以如何吸引新的族群同時顧及舊族群就成為每部漫畫的目標。群眾其實是善變的,於是每個時期的漫畫風格和人物性格都會有所不同,特別是蝙蝠俠這個1939年以來就創世的人物,雖然比起超人要年輕個三歲,不過蝙蝠俠漫畫總是吸引最多優秀的畫師和創作者的一部漫畫。原則上四部早期的蝙蝠俠電影都是不同漫畫時期的再現。但我偏好電影是一部特殊的作品,除了導演本身的作家風格,優秀的劇本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一味媚俗強調市場取向的電影,只能像是好萊塢聖誕節的應景片,看過即忘。
這些幕後訪談當中喬舒馬克有一段話很有意思,他說蝙蝠俠這個形象基本上就和貓王一樣,就算貓王已經過世了,但是貓王的那套經典衣服巡迴各地還是可以賺大錢吸引很多人朝聖。蝙蝠俠基本上也是一樣,不管哪個演員穿上蝙蝠俠戲服,蝙蝠俠本身就帶有魔力,有很強大的魅力。
由此更可看出諾蘭的黑暗騎士系列有多麼的,獨樹一格。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必須盡可能真實,如果不能產生說服力,那麼寧可不要這個角色出現。劇情也是強烈的故事導向,盡可能抓住漫畫的原著精神,同時在電影銀幕這個特殊媒介上,運用剪接、配樂、運鏡風格、場面調度等等技術,打造出黑暗騎士的獨特魅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