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總覺得梭羅的《湖濱散記》頗有中國唐宋士大夫貶謫文學一般的情趣,儘管時空背景差距很大,動機也大不同。唐宋士大夫身兼政治家、文學家、學者的「三位一體」也是考生、作家、社運人士的三位一體,士大夫懷抱利器,立志於經世濟民的理想,是社會的改革者;浸染古文、經文、史籍過久,他們自己也有感觸想要重新編撰整理,是歷史學家也是學者;卻要等到政治生涯被毀滅、被政敵抨擊貶官才有時間作歷史研究,甚至寫出生命感觸的好文章。近來讀蘇轍、王安石的文集,他們常寫政論及策論、也寫墓誌銘、遊記、也有很多閱讀古籍的翻案文章。梭羅自己也愛寫政治文章,也算是個社運人士,批評麻薩諸塞州政府的黑人政策等等。梭羅應該也有一種唐宋士大夫的風骨,文筆中常批判時人的愚昧,故而選擇離群索居,體驗人生與大自然。對於風景的描寫,梭羅和蘇轍、王安石的體驗各有異同,這也是值得好好鑽研一番之處。中國古文的精鍊優美對照英文的文辭架構,還有他們對大自然意境的不同層次的觀察,都很有趣。最大的相同之處,我認為是兩者都有知識份子的「孤獨感」,只是梭羅運氣較好,他是自願去離群索居的,還有好友愛默生的幫助。況且梭羅偶爾還是會去鎮上晃晃買東西之類,身心是很自由。中國士大夫就不同,是被貶之後才有時間到大自然中「療傷」或者寄託於佛道之學,他們根本不願意離開京城,離開政治中心。可惜如果這樣中國文學就少了靈魂,也許還應該感激他們政敵的用心良苦。中國的情況本來就和西方不同,中國一直沒有「人文精神」的概念,身心都要屬於國家,是傳統的父權家長式社會。只不過宋代以後的士大夫因為是知識份子又有官職,地位和一般人民大不同,「士」這一階層就和西方美國革命之後當時的知識份子一樣吧,人權應該是要和王權或皇權平起平坐的。

文本的考究日後在詳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duncan2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