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作者:Barbara Ehrenreich 原書出版時間為2001年。

 

作者本身的「問題」:一、 作者已近六十歲的年紀進行這場社會實驗,先是在佛羅里達州當餐廳服務生、再到緬因州波特蘭市(史蒂芬金的故鄉!)當看護及清潔人員,最後到明尼蘇達州當沃爾瑪的店員。當然這麼大的年紀,自然會有很多生理上及健康上的負擔,使她無法長期從事勞務工作。當然作者所要做的實驗是要證明如何能以基層的服務業工作維持生活家計,但是最後證明,多數勞動者負荷不起龐大的租金、通車往返的油費、生理疾病的處方藥物、各種生活用品等等,幾乎不可能存得到錢,遑論要維持一個家庭的各種壓力和成本了。

 

二、作者有時也坦承她作為高知識份子的「無知」,在她選擇租屋地點、就業工作的選擇上考量很多,很精打細算,但最後各種預期目標通通落空。顯然作為中低下階層有其獨特的一套生活哲學。即便是最簡單的勞務性工作,也是需要簡單的技術及職業養成的。當然也要培養樂觀的「心態」,面對雇主和房東的各種各樣的剝削,也要懂得怎麼在對的時間上「混水摸魚」,而不被經理發現及責難。

 

三、寫到越後面,作者就越待不下去了。每個顧客及消費者都成為刁民、惡魔及吸血蟲,極盡苛薄之能事,倒有些誇張了。

 

美國的社會問題:一、 富人更富,而且有錢的人也變更多了。這樣導致中低下階層的人不得不成為窮人,因為開銷更大了,因而被排擠到就業及居住環境更差、更加處於邊緣的不利位置。

 

二、政府官方的貧窮統計數據無法反映新時代的「貧窮」問題。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被歸類為貧窮?一般而言都是指每日的平均薪資所得,或者三餐開銷所佔總收入的百分比之類,這套標準已經不符合現在所謂「貧窮」的定義了。居住的龐大租金問題無法被計算,更不用說還有一些相對的被剝奪感,當健身房、冷氣、網路等等設備成為大眾生活所必須時,也有很多人無法擁有電腦、沒有冷氣等等資源,這樣不也是種貧窮嗎?

 

三、「勞力短缺」的現象往往凸顯的是,缺少願意在現有工資下工作的人。也就是說,有工作不等於有好工作,不等於就不會成為貧窮一族,這是各國政府主打降低失業率數字下看不見的問題。

 

四、富人和窮人的生活圈逐漸分離,富人已經不屑去公園、博物館等等公共場所了,他們有自己的健身俱樂部、SPA館、把小孩送去私立學校,反而公立學校及公共服務更加惡化,但政府也放任不管,因為政府相信市場機制可以解決問題。

 

五、職場專業主義:經理階層本質上是沒有功用的。他們的作用是監督、壓榨勞工,避免勞工偷懶等等,一切和獨裁專制社會的冷血官僚沒什麼兩樣。

 

六、領取政府救濟金的人常被社會責難為懶惰、不努力,但是政府大幅收回各項福利支出時,窮人只能在低劣的職場環境中工作,與奴隸無異。

 

七、努力工作不但不能出頭天,反而還會更窮、負債更多。這個問題是前所未見的,也挑戰現有社會運作的神話根基。

 

八、「貧窮工作者」才是社會的大慈善家,因為他們的付出和犧牲奉獻,選擇每天做大多數人已經不願意做的工作,才讓富人生活得更好,讓政府的經濟數字得以亮眼,維持景氣正在好轉的一種表象。

 

 

總之,雖然這是在描寫美國社會,台灣相對之下比起美國好很多,至少台灣不是全然擁護市場機制的神話。像是英美這些資本主義大國,貧富差距已經擴大到非常恐怖的境界了。不過台灣已經開始出現大量「看不見」的移民,外籍勞工、外籍新娘到底有多少?我想可能很多人都不在乎,也視而不見。這些因素現在尚未製造出嚴重的社會問題,不過對照英美等國的社會情況,移民加上貧窮因素以及過於傾向資本主義市場消費的政府,種種情況使得馬克思的思想還是有極吸引人之處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duncan2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